做好“劳动”这件小事
东晋义熙元年(405)
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
告别了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官场
正式开启了他的归隐生活
在每日晨起夜归的劳动中
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
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
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
其淳朴自然的语言、高远拔俗的意境
更是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
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
机器劳动、数字劳动逐渐取代手工劳动
让我们的双手得以
从繁忙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
却也因此减少了
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
那么,现如今的我们
又可以从哪些方面
去认识和看待劳动呢
诗人笔下的劳动
中国传统的农业劳动,在古代诗人笔下多有体现,其中有艰辛、有忙碌、有智慧,亦有平淡。
我们最为熟悉的李绅的《悯农》,便将农业劳动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: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
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观刈麦》,则展现了农事活动的忙碌: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……
五代时期契此和尚的《插秧诗》,更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,表达出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:
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,躬耕劳作的场景随处可见。例如这首《归园田居·其三》,初读平淡,再读之,余韵悠长;短短四十字,就表达了诗人的劳动生活情况,以及归隐田园的决心: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2023年,一档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节目《种地吧》进入大众的视野,10位少年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的后陡门,租借耕地140余亩,开启了长达190天的种地生活。录制过程中,10位少年播种、灌溉、施肥、收获,真实运营农场,在劳动中不断探索,学习技能,积累经验,变得越来越专业……
节目播出后,少年们实干的决心,以及热血、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许多观众,也让“农业”这一话题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,各大网站和媒体纷纷报道、评论。
人民网这样评论道:“《种地吧》真实还原村民‘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’的日常生活,透过他们展现中国当代农民如何从‘靠天吃饭’到‘靠技生钱’,展现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极大便利,引领观众思考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真正意涵。”
现如今,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,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的我们,还愿意再次走入田间地头,去触摸、去感受自然的力量吗?
《种地吧》节目中,有两句非常响亮的口号——“相信土地的力量”和“认真做好一件事”;相信和认真,不就是我们当代人应有的劳动态度吗?
虽说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农业上做出一番成就,但劳动的欢乐和放松,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体会的。大到播种耕地,小到浇花除草,只要认真去做,定能有所收获。
禅林中人的劳动态度
禅宗寺院中,有着悠久的农禅传统。从四祖道信倡导“农禅并重”,到马祖建丛林,百丈立清规;在几代祖师的推动下,农禅文化成为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所谓农禅,就是在修行中生活,在生活中修行。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曾言: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”规定寺院僧众,无论职位高低、年龄大小,都要参加集体劳动,以实现僧团道粮的自给自足,同时培养相互协作,共同分享的和合精神。
后来,代表精勤修行、积德培福的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就成了一句丛林古训。点击链接:不作,不食!禅林中人的劳动态度
编辑|梦觉 图片|传媒中心 网络
美编|妙能 责编|慧法
/
荐
读
/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
川(2022)0000009